標籤

2014年10月6日

抗爭不罷學:民主通識課

今天出去旺角一轉,看見不少穿校服的學生。事實上,參與這場運動的,有很多還是中學生,未來,是他們的。這一代,覺醒了,便回不了頭。

常有人說,這群人被人利用,又或者說,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爭取什麼。或者,有部分是的,但我相信大部分都不是,尤其高中生。我覺得這樣說,是中國人常有的成人傲慢,正所謂食鹽多過你食米。

可是,有些東西,是你上一代沒有得吃,但新一代已不斷在吃,因為兩代的教育和資訊普及不同。在美國等民主國家,小學已教授權利與義務、民主普選等概念,對民主普選的認知和如何參與,是常識。但在香港,近年才有通識教育,而初中有沒有通識或通識教不教公民權利民主普選等,視乎學校取態。民主普選與權力制衡等概念,在香港竟更像專業知識,彷彿大學不讀政治有關的學科,便不用認識般。

這也形成今天的兩代矛盾:上一代無法明白這一代在爭取什麼,為什麼有工開有飯食還要爭取;下一代無法說服上一代,也難以理解他們為什麼只有飯食便覺得滿足。當然,這是一條很大的題目,還包括上一代大多是俗稱上了岸的既得利益者,下一代則在畸型制度下看不見未來。

我想,教育是很重要的。抗爭路漫長,無論這次抗爭結果如何,一個無法推翻的效果,就是一代人的覺醒。但我希望這一代人的覺醒不單是因為梁振英差,不要像十年前一役把董建華踢走便算,而是理解制度之惡。事情看來還會持續,所以我把過去在蘋果日報、爽報、主場新聞有關政治社會參與的文章(包括權力分立、新聞自由、現行政制問題等)輯錄在此,以供參考,希望這些文章能陪伴有興趣的戰友,渡過漫長的夜晚。

努力!




權力分立基本概念 

權力分立,互相制衡

民主制度完美嗎?

只有一人一票並非真普選(給學生的民主普選知識)

香港政制現況

由殖民管治到半民主化的香港

功能界別的政治原罪

2012立法會選舉民主程度增加了嗎?

權力與貪念共舞,損害核心價值

特首失誠信,何來管治威信?

政治組織有助提升管治效能嗎?

拉布有否損害市民利益?

表達自由及網絡世代的政治參與

新聞自由,不容侵犯

干預港台忍不忍?

建制外的政治參與及抗爭

讀政治參與,必修七一大遊行

「惡搞」的政治社會參與

公民抗命

只有一人一票並非真普選(給學生的民主普選知識)


學校旅行舉行在即,各班決定旅行地點。

1.      由老師決定旅行地點——獨裁。

學生並無任何話事權,全由學校老師決定。

例如,老師決定去大埔公園。

老師擁有一切權力,他揀選的地方可能涉及其自身利益。一來,此舉未必符合學生心水;更重要是,老師可能跟大埔公園的餐廳或士多有利益關係(例如是老婆開辦的),變相成了以權謀私

2.      由學生一人一票選擇旅行地點,但只可由老師提議地點——篩選方案




旅行地點的確由全體學生一人一票選出,但旅行地點只能由老師提議。

例如,老師提議東涌、長沙、塘福三個地點,讓學生一人一票選出旅行地點。

你可能已看出老師的建議全部集中在大嶼山,原因可能很簡單——老師居於東涌,這樣最節省其時間。

地點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和利益,但必定可以滿足老師的期望和利益。

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單單一人一票並非真正民主普選。


3.      由學生或老師提議,再由一人一票選出地點­——公民提名 + 一人一票

學生和老師均可提議地點,再由學生和老師一人一票揀選旅行地點,學生和老師的選票價值均等。


這是最符合民主普選原則的方法。


雖然地點不可能滿足所有人,但不會只得偏重某些有權力人士(如校方)的選擇。

民主普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權力制衡,因為古往今來,權力是必定使人走向腐敗的。即使是老師,只要他大權在握,也可能犧牲學生利益而先滿足自己(事實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)

所以為什麼公民提名極為重要。

公民抗命



上星期最有趣的新聞,是有市民報警指「佔領中環」發起人煽動他人犯罪,並形容情況與策劃打劫金舖無異。

佔領中環是一種公民抗命,必須符合幾項原則,同樣是犯法,不等於可以跟打劫金舖類比。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。

(1)   公民抗命以社會公義出發

公民抗命是指公民刻意違抗不公義法律,或藉違法抗爭去表達對政府強烈不滿或訴求,從而刺激公眾關注和討論,迫令政府改變不公平政策。這種抗爭手法符合法治最高層次的「以法達義」原則。

換言之,公民抗命為的必然是社會公義,必然是社會整體利益。佔領中環行動的目標,是以此迫令政府落實《基本法》規定的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雙普選,而且佔領中環是有條件的——如果政府不就政改諮詢或推出假普選方案才會啟動佔中行動。

落實普選,得益是整個香港,是從制度上改變,效果是長遠的。打劫金舖,得益的是誰呢?是否有一匹賊匪,打劫就是為了公義,為了把贓物分配給全香港,人人長遠受惠呢?「俠盜羅賓漢」只是俠義故事,在現實,幾乎所有賊匪都是為私利。以之與公民抗命比較,是嚴重侮辱歷史上發動公民抗命改變時代的先賢(如印度聖雄甘地、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)

(2)   公民抗命是和平非暴力

為了得到最大的道德感召效果,公民抗命除了以爭取公義或刻意違反不義法律(如從前美國黑人必須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坐予白人),還會選擇和平非暴力的抗爭手法。

如果佔中有如打劫金舖,我們不妨想想,有沒有打劫金舖是採取和平非暴力的策略呢?這個世界是否有一夥賊匪,不帶任何武器,走到金舖高平靜叫「打劫,但我們是和平非暴力的,大家請合作拿出所有金飾」?

(3)   公民抗命是公開且事先張揚

公民抗命的策劃是完全公開的,目的之一是希望社會關注,越多人加入討論越好。由於討論是公開的,故也是事先張揚的,政府一定知道公民抗命的發生。

那麼,有沒有一種策劃打劫的方式,是公開和事先張揚的?會不會有這樣一群蠢賊,開記者招待會向社會公布:「我們正策劃打劫中環匯豐,遲些還會公布打劫的時間表,歡迎公眾人士關注和討論我們是次打劫。」

(4)   接受違法後果的心理準備

公民抗命,佔領中環,並不是玩集體遊戲,其後果比很多政治社會參與方式(如遊行、靜坐)更為嚴重,所以公民抗命是等閒不會使用,必須涉及重大社會利益才能發動的手段。參與者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違法,而且大多會接受拘捕,圖以大規模被捕來彰顯有關法律的不義,或以犧牲自我來為社會爭取公義,是一種偉大的情操。

打劫金舖又有沒有這種情操呢?劫匪或許也有被補的心理準備,但心態全是「博一博」,而非甘願被捕。劫匪為甚麼一定要攜帶武器,使用暴力呢?就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想被捕,他們一定會用盡辦法,不惜傷害他人生命,也要拒補。世上有沒有一批劫匪如佔中行動般,一邊打劫金舖,一邊不作反抗,等待警察拉人呢?

(5)   六七暴動是公民抗命?

有區議員指,六七暴動才是真正的公民抗命。同學只要動動腦筋,便能想到,如果六七暴動是公民抗命,它就不會一直被稱作六七「暴動」了。從來沒有人指馬丁路德金是「黑人民權暴動領袖」,甘地是「抗英暴動領袖」,世上只有「香港六七暴動領袖」。再以上述公民抗命的原則觀之,六七暴動時,暴徒四處放土製炸彈,傷及無辜市民生命,當時商台主持林彬更慘遭活活燒死,暴徒大多拒捕,不惜傷害警察,諸如此類的行為,根本不符合公民抗命的原則。

結語:學通識,學懂明辯是非

「佔中如打劫」這種類比的邏輯,就如「狗有頭,政客有頭,所以政客是狗」或俗語「有鬚認老豆」相似,是常用的低級偷換概念手法。通識是要學生裝備終生受用的能力(通識科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具備終生學習能力),其中批判思考就是終生能力之一,以之明辯是非,畢生受用。不少學生答通識題也會犯上這種思考謬誤,並將錯誤思考延伸到其他範疇,為了自己成績,為了自己能成為一個分清黑白的人才,就必須多加思考,不要人云亦云。


拉布有否損害市民利益?



2013年通識文憑試完結。第二屆繼續出政治社會參與題目,像高考通識般,完全沒有迴避敏感議題,考評局實在值得一讚。通識科讓學生深入認識社會問題和「政治乃眾人之事」的道理,而非一句「我討厭政治」便以為可逃避政治。

言歸正傳,是年政治題問及「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的利益」。歸納題目的四項資料,會發現答「拉布在小程度上損害香港市民利益」會較容易。

先認識議會選舉制度不公

論證這條題目前,先要明白為甚麼部份泛民要拉布,這又必須從議會選舉制度並不完全民主的缺陷說起。

首先,同學須知道香港政壇主要分為「泛民主派」和「建制派」,前者追求民主、人權、自由、法治、廉潔等普世價值,常被視為「反對派」;後者則常支持政府和中共,即使犧牲香港核心價值或違反民意也在所不惜(如200323條立法、2012年國民教育風波中,均可看出這種特質),故有「保皇黨」之稱。

根據題目的資料A,建制派佔立法會43個議席,泛民只有27席,佔少數。但這有甚麼問題呢?如果這是民主普選的結果,沒有問題,但議會仍有30席由傳統功能組別產生,大部分功能組別都有以下問題:(1)選民基數少,總共只有24萬,遠低於直選的350萬;(2)政治權力嚴重傾斜,個別組別選民少得可憐,其中12個界別的選民數目低於1,000,當中60,000個選民(25%)便控制了功能界別的25席(83%議席);(3)功能組別選民一人兩票,而且還有公司票,大財團可透過開設子公司而增加影響力;(4)功能界別選民資格毫無準則可言。

因此,功能界別的存在違反普及與平等原則,剝奪市民的選舉權,功能界別必定成為建制派的天下,造成議會權力必然的傾斜。

要對分組點票有認識

認識議會選舉制度不公後,便要認識議會表決制度的不公。香港的三權分立上「僭建」了所謂「行政主導」的原則,由此產生一個奇怪的表決制度——分組點票。簡單來說,政府提出的法案只須出席議員過半數通過,但由議員提出的法案、議案或對政府法案的修訂案,須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兩組議員同時通過才能通過。如上所述,功能界別以建制派佔絕大多數,所以政府希望通過的議案,在直選和功能界別建制派議員的支持下,可直接以過半數的方式通過,但泛民提出的議案及修訂,無論怎樣合理,無論怎樣回應市民的訴求,只要政府不讓步,也必然會在分組點票中遭否決。

所以,題目中資料B的漫畫,正正是諷制建制派「大石壓死蟹」(一個超大鐵球壓扁了泛民),而代表香港政府的曾蔭權還風涼地說「你要學懂包容不同意見」。要透徹明白這幅漫畫,便要了解以上的背景。

非常手段不一定有損市民利益

因為這些背景,泛民面對極大爭議的議題,便無法發揮影響力。只要建制派支持,很多議題不用辯論便可通過。部份泛民議員便想出使用符合議事規則的拉布策略,引起社會討論。

那麼這種方式有否損害香港市民的利益呢?要回答這個問題,必先清楚甚麼才是「市民利益」?根據題目的資料C,反對拉布的普遍認為,拉布阻礙不少法例通過,浪費時間以及耗用公帑。這顯然是從成本效益去看,但議會的功能顯然不能以成本效益來計算——最有成本效益的是獨裁政治,一個人說了算,不容任何人討論,但結果就是勞民傷財,甚至生靈塗炭,這些都可從歷史驗證。

議會的誕生最重要就是權力制衡。既要權力制衡,讓意見得到充份表達,犧牲的就是效率。如果我們要求一個「效率高超」的議會,就等同要求「精緻豪華的快餐」、「一杯熱紅豆冰」一樣矛盾。

成本效益或稱經濟利益,與權力制衡,都關乎市民利益,但兩者一比,後者往往更為重要,這一點可從今天中國大陸的發展知道——單有經濟發展,毫無權力制衡,結果貪官污吏無日無之,特權貪腐時有所聞,其施政效率極快,但市民利益得到保障嗎?

拉布,全因制度之惡所引起,功能組別加分組點票廢了立法會的真正功能。明白「權力分立」的概念及其重要性,明白以上背景,便會明白,拉布雖在某程度損害市民利益,但程度不高。

政治組織有助提升管治效能嗎?



萬眾期待的通識文憑試完結,當中一條政黨政治題難倒很多學生。題目問考生是否同意「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,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」這個陳述。

要答好這條問題,必須熟悉以下背景。

1.      如何理解「政府管治效能」?

這是首要解決的事情,因為如果你不為管治效能劃界,你無法推論下去。政府管治效能一般指政府的施政和管治有效。有效管治下,政策多顧及社會不同階層的想法和利益。

政府其中一個重要角色,是分配社會資源,如果施政方針向某一階層傾斜,會造成社會不穩,硬推偏頗欺民的政策,會導致民怨沸騰,失去認受性和管治權威,管治效能肯定大幅削弱。

不同政治組織在提升政府管治效能方面,可扮演收集其代表階層的意見、出謀獻策、或在建制內(如立法會、政治委任的職位等)左右政策的角色,使施政顧及和盡量平衡各方利益,不致犧牲某一階層(如弱勢社群)而令某些利益階層(如地產商)獨大。

政治組織可透過民主選舉參與施政,達到「三權分立、互相制衡」的效果。如果是一黨專政,沒有不同政治組織向政府施壓,容易製造特權階級、官商勾結、利益輸送的惡果,也隨時令政府權力過大,管治再有效率,只是獨裁管治,一個欺壓人民的政府,是談不上管治效能的。

. 香港的政制發展

可是,有不同政治組織並不一定保證可提升政府管治效能,因為制度限制,大大阻礙了政治組織的發展。

考卷的資料曾提及:政治組織發展落後、緩慢、會員數目少,面對着資源不足、政策研究能力薄弱、年輕人才短缺等。這些問題正是制度造成的,包括:


1.      回歸後港府率先「殺局」。回歸前香港有兩個市政局,負責提供食物衛生、清潔街道、文娛康樂設施、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(後設區域市政局專司新界事務),而市政局議員均是民選的。但回歸後,特區政府解散兩局,其職能由康文署和食環署取代執行。此舉被視為民主大倒退,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的參政空間大減。
2.      區議會雖有民選,但只屬地區事務,負責的地區範圍極小,權力不大,前途狹窄,所能提供的議員津貼也較少,而且仍保留委任制。
3.      立法會仍保留一半實行小圈子選舉的功能組別,直選議席嚴重不足
4.      香港奉行行政主導,立法會權力較低,不像西方國家,政黨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。
5.      基本法規定,行政長官參選人不可有政黨背景,故香港政黨無論有多大認受性,根本不可能成為執政黨。

可見現行香港政治制度令政治前途暗淡,政治組織難以吸引人才和經費捐贈,其質素難以提升,結果也難以提升政府的管治效能。

. 普選爭議的死結

以上困局令香港人希望盡快落實雙普選。可惜每次要通過真普選政改,都受到建制派(包括功能組別議員)抯撓,即使再多市民上街,再多市民在民調中表達盡快落實雙普選的訴求,建制派仍然不支持通過,因此香港市民普遍形成兩大陣營,一方支持盡快落實普選,一方則反對或更多是對此沒意見。

結果,立法會常為普選及其附帶的核心價值(如新聞自由、人權、法治等)爭拗,以致在提升政府管治效能方面,乏善足陳。兩大陣營因為這個基本分歧常常針鋒相對,終致以下結果:政黨做不到實事,政黨政治不獲認同,各政治組織形象普遍負面。

結論

試想,如果香港有普選,所有議員都由全民投票產生,沒有小圈子選舉,議員的認受性便立時平等,政黨的發展空間便會大增,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,吸納政治捐獻,政治組織才能健康發展,並把焦點回歸到政策辯論上。到時,香港有不同的政治組織才真正能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。